《李記同志,你在哪里》,1991年8月2日,《安慶石化報》在一版發(fā)出這樣的呼喚。新聞援引安徽省潁上縣政府寄給報社的信函,“最近,我們又陸續(xù)收到貴廠一些個人自己寄來的捐贈……安慶石化報李記匯來捐款300元……”。新聞最后發(fā)出尋人啟事,“大家深為那經(jīng)查并非本報人員的‘李記’同志所感動。本報編輯部懇請全廠職工幫助查找:李記同志,你在哪里?”
20多年過去,“李記”依然沒有出現(xiàn)。
直到2016年,署名“李記”的捐款頻頻出現(xiàn)在中國紅十字會,出現(xiàn)在青海玉樹地震災(zāi)區(qū),出現(xiàn)在甘肅舟曲災(zāi)區(qū)……
“李記”成了眾人牽掛的神秘人物。
“李記”是誰?
今年3月20日,“李記”終于找到了!
“李記”許惠春生前照片(70多歲時)
這天下午,88歲的原安慶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職工許惠春在醫(yī)院去世。家人整理老人遺物時,在一只小木箱里發(fā)現(xiàn)一個泛黃的紙包,里面有幾沓厚厚的匯款單。令家人震驚的是,這些匯款單全部署名“李記”。
20元、300元、3000元、5000元、10000元……30多年,28張匯款單,近6萬元捐款,講述著一個退休工人感人的故事。
“李記”,你在哪里
在安徽省安慶石化公司宣傳中心,記者翻閱著一份份發(fā)黃的報紙。
除了1991年那篇尋找“李記”的新聞,記者還看到,在當(dāng)年的“第二屆講奉獻(xiàn)10件好事評選”中,排在第一位的就是“李記捐款隱真名”,圖片是潁上縣轉(zhuǎn)來的“李記”匯款單的復(fù)印件。
安慶石化公司新聞中心江先覺告訴記者:“‘李記’落款單位是安慶石化報,我們以為是報社姓李的退休編輯,但他矢口否認(rèn)。而且匯款地是安慶,李編輯退休后定居在上海,對不上?!苯扔X說,報社先后去郵政局、石化公司附近的儲蓄所去調(diào)查,最終無果,“李記”是唯一一個票數(shù)第一卻從來沒有領(lǐng)獎的人。
1991年11月29日,《安慶石化報》刊登了江先覺撰寫的文章《在“李記”和奉獻(xiàn)之間》,文章說,“‘不要聲張’,這是‘李記’的希望。但我們能壓抑住自己的感動和被他點燃的激情,能強迫自己不去聯(lián)想不去思考嗎?”“有沒有必要去猜測‘李記’是誰?我們既需要也不需要再去尋找,因為太陽每天照常升起,因為‘李記’之前‘李記’之后,都有無數(shù)個‘李記’與我們同行……”
1998年,在該公司第九屆“講奉獻(xiàn)10件好事”評比中,“李記”再度上榜。那年9月2日,廠工會主席倪壽松收到一封來信,信中只有一張3000元的定活兩便儲蓄存單。存單背后附言:“主席您好,請(將)此錢匯總救災(zāi)會?!甭淇顬椤笆瘓罄钣洝薄?/span>
“李記”捐款的匯款收據(jù)
“這種存單取款時必須用身份證,所以一直存放在工會的保險柜里?!苯扔X說。
3月20日,當(dāng)“李記”被找到后,這張存單被送到了“李記”真人許惠春的家中,老人的兒子當(dāng)即表示:“如果能取出來,我們就把這筆錢捐了,算是完成父親的遺愿?!?/span>
一只木箱子藏著的秘密
許海鑫是許惠春的大兒子,一年前剛剛退休。他告訴記者,3月18日,父親許惠春因病重住院,3月20日下午在醫(yī)院病逝。老人患有腦梗,說話有些不便,住院時他已經(jīng)不能說話。“在此之前,父親也沒有任何特意的囑托?!?/span>
“父親生前很少照相,在找遺照時,我們打開了父親生前最珍重的小木箱,在箱子里發(fā)現(xiàn)了那些東西?!痹S海鑫說,他二弟許海東打開箱子后,看到里面有父親年輕時獲得的三等功獎?wù)?,還有一些信件和筆記本,筆記本里面用紙包著一張張匯款單。
許海東趕緊喊來大哥許海鑫和三弟許海石。許海鑫回憶到,包裹的紙已經(jīng)泛黃,看到這些匯款單時,他們才恍然大悟,知道父親許惠春就是那個匿名捐款的“李記”。
之后,他們又在其他幾只箱子中找到了散落的匯款單。三人一遍遍翻看這些匯款單。“我們兄弟三個都哭了,真不敢相信,父親就是‘李記’,他從來沒有提過此事。”許海鑫說。
“李記”1998年捐給救災(zāi)會的定活兩便儲蓄存單
“我們家訂過報紙,我們還在一起探討過誰是‘李記’,父親掩飾得真好,根本沒有任何異常?!痹S海鑫他們當(dāng)時推測,“李記”應(yīng)該是收入高、家庭條件好的那一類人,他怎么也想不到父親許惠春就是“李記”。
“在已經(jīng)找到的28張匯款單中,最早的是1981年的一張匯款單,匯款單已經(jīng)發(fā)黃,金額為20元。”許海鑫對記者說,他和家人整理這些匯款單,發(fā)現(xiàn)在過去30多年里,父親許惠春幾乎年年捐款,青海玉樹地震捐款3000元,甘肅舟曲縣中國紅十字會捐款3000元,中國紅十字總會捐款5000元……能找到的匯款單數(shù)額加起來,總額近6萬元。這些捐款有一個共同點:每次都用虛擬地址,署名全是“李記”。
“父親還有一只箱子,壓在遺像下面當(dāng)供桌,現(xiàn)在不能動。等49天后再打開,不知道里面可還有匯款單?!痹S海石哽咽著說。
最后一次捐款
2016年7月18日,許惠春向安慶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,當(dāng)時他已80多歲。這是老人最后一次捐款,也是讓許海鑫最難過的一次。
“當(dāng)時父親腦梗出院不久。我去探望父親,發(fā)現(xiàn)他沒有在家休息?!痹S海鑫說,他四處尋找,小區(qū)保安告訴他:“你父親一點一點挪著向銀行那邊去了?!痹S海鑫在離父親居住地不遠(yuǎn)的一家銀行外找到了他。
“正常人走這段距離只需要10分鐘。那會兒父親年齡大了,加上剛出院,走路只能是挪步。我當(dāng)時以為父親走丟了……”說到這里,許海鑫又一次哽咽。
即便這樣,老人從銀行出來仍舊沒有提及匯款的事情。許海鑫把父親攙回家,發(fā)現(xiàn)老人心情不錯。
“現(xiàn)在想起來,父親應(yīng)該是寄出了最后一筆捐款。那以后,他就幾乎不能下樓了?!痹S海鑫捶著自己的腦袋。
“怪不得那段時間,父親老是念叨‘我要是能下樓就好了’,我還以為他是待在樓上發(fā)悶?zāi)?。”許海石眼圈又一次紅了。
一生勤儉的“李記”
安慶石化大湖生活區(qū),一棟建于20世紀(jì)80年代的老樓,許惠春老兩口就生活在一套只有60平方米的房子里。水泥地坪,光禿禿地放著幾件油漆斑駁的家具。“這些家具都是1973年父親在湖北當(dāng)工程兵時,自己打的?!痹S海鑫告訴記者,老人退休前,是安慶石化公司建安公司的8級木匠,多次榮獲先進(jìn)工作者稱號。
許惠春的老伴章美芳呆呆地坐在小房間里,10年前,因患有阿爾茨海默癥,章美芳一直這樣呆坐著,什么都不記得了。
“就是從那個時候,我們給父母請了保姆。前面請了6個,人家一看家徒四壁,干了一天就走了,人家說沒見過這么窮的,還不如郊區(qū)的農(nóng)民家。”許海石說,保姆來了之后,他們家才添置了三件家電:洗衣機(jī)、電視機(jī)和微波爐。
在三個兒子的記憶中,父親許惠春一輩子省吃儉用。“人家都是去買露水菜,新鮮,父親總是買別人不要的‘落腳菜’,就圖個便宜”,有時連吃剩下的菜湯都不舍得倒掉,還留著泡米飯吃。穿的衣服一年到頭都是工廠發(fā)的工裝,“房子拿到手是什么樣,現(xiàn)在還是什么樣”。許海鑫說,他們幾次要給父親裝修一下房子,老人都不同意。
許海鑫說,老爺子不舍得買肉,經(jīng)常去菜市場買豬皮回來煨黃豆吃。偶爾買一回豬蹄,吃剩下的骨頭舍不得扔,又放到鍋里煨湯?!懊磕牦w檢,都是營養(yǎng)不良加貧血?!焙髞?,三個兒子輪流買來雞蛋和牛奶,強迫老人吃。
許惠春的祖籍是上海,14歲時只身一人出門做學(xué)徒,1953年響應(yīng)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,到蘭州玉門油礦工作,后轉(zhuǎn)戰(zhàn)安徽化三建。1973年參軍在湖北當(dāng)工程兵并立了三等功,1976年,許惠春來到安慶石化扎下了根,直到1992年退休。
在兒子們心中,父親對自己“摳門”,對別人卻大方得很,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是伸手去幫。有一次,許惠春見小區(qū)里一名流浪漢可憐,就把自己的新棉襖送給人家穿。2017年,許惠春因腰椎手術(shù)住院。隔壁床一個病友腿腳不好,他看著心疼,讓小兒子許海石給病友買副拐杖?!叭思也皇琴I不起,只不過是不想買,父親非逼著我去買,不買就生氣。”許海石告訴記者。
“父親是個威嚴(yán)的人,固執(zhí),話不多。”許海石回憶說,父親多次教育他們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,要懂得感恩,要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?!拔覀円郧罢`解了父親,也抱怨過他,現(xiàn)在知道了,我們錯怪了父親。”
許惠春走了,“李記”找到了。
“李記”留下了無法估價的善款,許惠春卻只留給兒子們一窮二白,甚至他的安葬費,都是三個兒子湊起來的?!案赣H這么做,肯定有他的道理?!眱鹤觽冋f,他們要把每一張匯款單珍藏好,“這是父親唯一留下的遺物,也是最寶貴的財富。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,傳承父親的品質(zhì)”。